✳️免费下载的网站✳️

妇科恶性肿瘤骨转移诊治的中国专家共识(2025 年版)

一、背景知识

妇科恶性肿瘤骨转移较为少见,但一旦出现,患者预后往往不佳。骨转移常伴随骨骼相关事件(SRE),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情况和生活质量。为提升妇科恶性肿瘤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患者的生存期,骨转移的早发现、早诊断和早治疗至关重要。

二、流行病学特征

  • 卵巢癌骨转移:临床中2%的卵巢癌患者被确诊为骨转移,但实际的骨转移发生率约为10%。最常见的骨转移部位是腰椎和骨盆,其次是肋骨、股骨和肱骨。

  • 子宫内膜癌骨转移:临床报道的晚期或复发性子宫内膜癌患者骨转移发生率为2%~6%,尸体解剖数据显示其发生率高达25%~27%。脊柱和骨盆是子宫内膜癌最常见的骨转移部位。

  • 宫颈癌骨转移:宫颈癌骨转移常发生于疾病晚期,是继肺和肝转移之后的第三大常见远处转移部位。临床报道的宫颈癌骨转移发生率为1.1%~16.0%,尸体解剖数据显示,宫颈癌实际骨转移发生率为8.6%~17.8%。

三、临床表现

妇科恶性肿瘤骨转移的主要临床表现与SRE有关,包括骨痛、感觉异常、神经症状、病理性骨折以及高钙血症等。

四、辅助检查

  • 影像学检查

    • X线检查:能够获取骨转移瘤的大小和位置等关键信息,但灵敏度较低。

    • 骨显像(BS)检查:灵敏度最高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可作为妇科恶性肿瘤骨转移的优选初始筛查方法。

    • CT检查:有助于明确骨皮质破坏范围以及是否存在骨膜反应。

    • MRI检查:能够精确判断骨骼受损的程度和类型,对髓内早期转移瘤的诊断灵敏度较高。

    • PET/CT检查:诊断骨转移的特异度显著高于BS检查,但价格昂贵且可及性较低。

  • 病理活检:是诊断骨骼肿瘤的公认主流方法,包括细针穿刺活检、空芯针穿刺活检和开放活检。

  • 实验室检查

    • 骨转移标志物:反映成骨性代谢水平的标志物主要包括骨碱性磷酸酶(BALP)、Ⅰ型前胶原氨基末端前肽(PINP);反映溶骨性代谢水平的标志物主要包括Ⅰ型胶原交联C-末端肽(CTX)、Ⅰ型胶原交联N-末端肽(NTX)、骨唾液酸蛋白(BSP)。

    • 血钙浓度:10%~40%的骨转移瘤患者会发生高钙血症。

五、鉴别诊断

妇科恶性肿瘤骨转移的鉴别诊断涉及原发性恶性骨肿瘤、远端原发肿瘤的骨转移以及某些良性骨疾病。

六、治疗

  • 手术治疗:妇科恶性肿瘤骨转移除单纯脊柱或胸骨受累的特定患者外,以姑息性手术治疗为主。

  • 化疗:方案需根据原发肿瘤类型进行选择。

  • 镇痛治疗

    • 药物镇痛:阿片类药物是治疗骨转移性癌痛的基本全身药物,应遵循WHO制定的癌痛三阶梯止痛治疗指南。

    • 放疗:旨在实现以下目标:预防和控制疼痛、促进骨骼再钙化、降低骨折风险、减少脊椎骨折和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

    • 介入消融治疗:能够使80%的妇科恶性肿瘤骨转移患者的疼痛得以明显缓解。

    • 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可缓解骨转移患者的疼痛。

  • BTA(骨靶向药物):对妇科恶性肿瘤骨转移的骨痛有良好疗效。

  • 中医中药治疗:可辅助缓解骨转移癌痛。

七、预后

卵巢癌骨转移患者预后不良,自确诊之日起,中位生存期仅约8个月。合并骨转移的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为10~12个月,1年总生存率和肿瘤特异性生存率分别为33.8%和35.8%。宫颈癌骨转移患者的预后也非常差,中位生存期约为14个月。

文件下载

若需要预览本资料详情,或下载失效,请到留言本留言→→  留言本 联系站长

文件大小:1005.83KB

免费下载

文章下方广告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