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泪诊疗流程的中国专家共识(2024版)》是由中国医师协会眼科分会泪器病专业委员会及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眼科专业委员会泪器病学组共同制定的专家共识,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血泪诊疗的规范化流程,帮助医生有序排查病因并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血泪的病因
血泪是指因各种原因导致眼部流出血性泪液的症状,其病因复杂多样,涉及多学科多专业。病因可分为局部病因和全身及系统性病变相关病因,具体如下:
局部病因:
眼表及其周围组织的病变或损伤:包括眼睑、泪腺、结膜等部位的病变或损伤,如眼睑的寄生虫感染、泪腺的血管通透性增加、结膜的异物或肿瘤等。
泪道及其周围组织的病变及损伤:泪道系统、鼻腔、鼻窦、眼眶等部位的病变或损伤是引起严重血泪的常见原因,如泪道炎症、肿瘤、血管瘤等。
其他病变:如颅底骨折、子宫内膜异位症、激素相关因素、特殊刺激(气体、光线等)等。
全身和系统性病变相关病因:
凝血功能异常:如血液系统疾病、免疫系统疾病导致的凝血因子缺乏或血小板减少。
血管形态及功能异常:如毛细血管扩张症、血管瘤等导致血管脆弱易破裂。
其他系统性疾病:如高血压、甲状腺功能障碍、糖尿病等可能导致血管内皮损伤或凝血功能障碍。
其他特殊病因:
药物相关:如醋甲胆碱和乙酰胆碱导致的血管扩张。
人为因素:如孟乔森综合征患者自伤结膜。
精神及心理因素:如心理压力导致的小血管破裂。
特发性血泪:常见于青少年,出血原因不明,具有自限性。
血泪的临床特征
血泪可以是孤立的临床表现,也可伴随其他症状,如鼻出血、溢泪、溢脓等。血泪的性状可以为稀薄的血性泪液、血性分泌物或鲜血。局部组织病变引起的多为单眼,双眼或联合其他部位出血的通常提示与全身病变或其他因素相关。
血泪的诊疗流程
诊断流程
患者个人资料及病史:详细询问病史,包括血泪的性状、频率、发作周期、伴随症状等,记录出血情况,留存照片及视频。
体格检查:
眼科检查:常规检查包括视力、眼压、验光、眼底检查,裂隙灯检查重点观察泪腺、眼睑、结膜及泪点。
全身检查:检查是否有其他部位出血、紫癜等,注意血压、血糖等生命体征。
实验室检查及辅助检查:
常规检查:血常规、生化全项、凝血全项等。
特殊检查:如凝血因子全套、头部MRA、CTA、DSA等,必要时进行基因检测。
其他检查:
泪腺影像学检查:明确是否有肿瘤及血管畸形。
结膜囊细胞学检查:明确是否有异常细胞。
泪道检查:泪道冲洗、鼻腔内镜检查、泪道CT造影三维重建等。
治疗流程
局部病变:
彻底清除病灶:如泪腺肿物切除、结膜病变切除等。
泪道系统病变:泪道内镜下探查、清除病灶或异物,必要时行泪道修复手术。
全身病变:
专科协助诊治:如血液系统疾病、免疫系统疾病等。
异常血管治疗:明确异常血管部位后进行治疗。
特殊病因:
药物源性:诊断性停药。
维生素C缺乏:补充维生素C。
精神心理因素:心理科专科诊断及治疗。
不明病因:
长期随访: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必要时重复相关检查。
结论
血泪的病因复杂,诊断和治疗需多学科协作。本共识为临床医生提供了系统的诊疗流程,有助于提高血泪的诊断准确性和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