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脉扩张性疾病腔内修复术中内脏分支动脉重建治疗专家共识(2024版)》由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血管外科学组等机构制定,旨在为累及内脏分支动脉的主动脉扩张性病变患者提供腔内修复术中内脏分支动脉重建的治疗指导。共识基于国内外文献和临床实践,提出多种内脏分支动脉重建技术,并强调个体化治疗的重要性。
背景知识
主动脉扩张性疾病包括主动脉瘤、主动脉夹层和假性动脉瘤,对人类健康构成严重威胁。传统开放手术风险高,而腔内修复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优势,但内脏分支动脉重建技术的应用尚未普及。
研究方法
共识通过系统回顾国内外文献,结合国内专家的临床经验,采用GRADE系统对证据等级进行评估,并通过德尔菲问卷法形成推荐策略。
关键结论
复合手术技术:适用于一般情况较差或病变累及范围广泛的患者,建议在高容量中心开展(证据级别A,强推荐)。
平行支架技术:适用于急诊和低容量中心,术后内漏发生率较高,但操作简单(证据级别B,强推荐)。
八爪鱼技术:在无合适开窗和分支支架时可行,但操作难度大,建议在高容量中心尝试(证据级别C,弱推荐)。
外科医师改良支架(PMSG):适用于复杂主动脉扩张性疾病,具有灵活、安全且有效的特点,建议在技术成熟的中心优先开展(证据级别B,强推荐)。
成品覆膜支架(OSEG):具有较好的解剖适用性和血流动力学特点,建议用于部分高风险患者的治疗(证据级别C,弱推荐)。
桥接支架的选择
推荐根据内脏动脉走行选择自膨式支架(SECS)或球囊扩张式支架(BECS),并建议在BECS远端桥接SECS以提高靶血管通畅性(证据级别C,弱推荐)。
入路的选择
推荐基于患者主动脉解剖、病变累及范围及支架系统情况综合考量上肢或下肢入路(证据级别C,弱推荐)。
术后用药和随访
建议术后6个月内使用双联抗血小板药物,随后单用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并长期合用他汀类药物(证据级别C,强推荐)。
推荐术后1个月和12个月进行CT和多普勒超声检查,若未发现异常,可延长随访间隔至每年1次(证据级别A,强推荐)。
总结与展望
共识强调了内脏分支动脉重建技术的多样性,以及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最合适的治疗策略的重要性。未来的发展方向包括支架系统创新、个性化治疗、高质量临床研究、术者教育和培训以及随访策略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