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度哮喘诊断与处理中国专家共识(2024)》是由中国医药教育协会慢性气道疾病专业委员会和中国哮喘联盟共同发布的权威指南,旨在更新和规范重度哮喘的诊断、评估和治疗策略,特别强调了2型炎症生物制剂在治疗中的重要作用,为临床医生提供了最新的循证医学依据和个体化治疗方案。
背景知识
重度哮喘是哮喘患者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具有高度疾病风险和社会经济负担。其病理生理学机制复杂,包括气道炎症异质性、气道重塑、遗传因素影响以及糖皮质激素反应性降低等。近年来,针对2型炎症靶点的生物制剂研发为重度哮喘治疗开辟了新途径。
流行病学和疾病负担
重度哮喘在成人和儿童中的患病率尚不确切,但据估计占哮喘患者的5%~10%。其疾病负担沉重,患者急诊、住院和入住重症监护病房的频率高,医疗成本占哮喘总成本的60%以上。
病理和病理生理学
气道炎症异质性:重度哮喘患者气道炎症更严重,与多种炎症细胞和因子相关。2型炎症因子如IL-4、IL-5、IL-13水平升高,促进嗜酸粒细胞成熟和活化,形成恶性循环。
气道重塑:气道壁结构改变,包括上皮损伤、纤维化、平滑肌增生等,导致气流受限不可逆,肺功能下降。
遗传因素:重度哮喘具有多基因遗传特征,多个基因变异与哮喘严重程度相关。
糖皮质激素反应性降低:部分重度哮喘患者对激素治疗反应不佳,可能与遗传、免疫调节异常等因素有关。
诊断和评估
明确哮喘诊断:需符合GINA和中国哮喘诊治指南标准,进行肺功能测定、影像学检查、过敏原检测等。
明确重度哮喘:使用高剂量ICS+LABA仍不能控制,或降级后失去控制。
评估共患疾病和危险因素:包括依从性、环境因素、药物因素等。
区分哮喘表型/内型:如2型哮喘和非2型哮喘,有助于预测治疗反应。
治疗策略
教育与管理:提高患者依从性,选择合适的吸入装置并正确使用,提高自我管理水平。
环境控制:减少或避免接触过敏原,戒烟,减少空气污染暴露。
心理治疗:包括生活方式干预、认知行为疗法等。
常规药物治疗:如糖皮质激素、β2受体激动剂、ICS+LABA复合制剂等。
生物制剂:针对2型炎症的生物制剂如奥马珠单抗、美泊利珠单抗、度普利尤单抗等,可减少急性发作率,改善症状和肺功能。
其他药物:如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抗真菌药物等。
支气管热成形术:减少气道平滑肌数量,改善哮喘控制水平。
中医中药
中医将重度哮喘归为“顽哮”“虚哮”范畴,治疗上强调中西医结合,辨证施治,重视全病程治疗。
结论
共识强调了重度哮喘的复杂性和个体化治疗的重要性,提出了基于最新研究进展的诊断和治疗建议。同时,共识也指出了未来研究的方向,包括开展协作研究、探索精准治疗方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