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股沟疝诊疗指南(2025版)》是由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疝与腹壁外科学组及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疝和腹壁外科专家工作组共同制定的指南,旨在规范和提高我国腹股沟疝的诊疗水平。该指南结合循证医学证据评价标准,对2012版和2014版指南进行了补充修订,特别补充了青少年腹股沟疝、阴囊疝诊治等内容。
一、定义
腹股沟疝是指腹腔内的器官或组织通过腹股沟区域的潜在间隙或缺损向体表突出形成的包块,包括斜疝、直疝、股疝等类型。
二、病因
腹股沟疝的病因尚未完全明确,可能与性别、年龄、遗传因素、先天因素、后天因素(如慢性肝病、腹水、肾病等)以及长期吸烟和下腹部手术史等有关。
三、分类与分型
腹股沟疝的分类方法多样,常见的有按解剖部位分类(斜疝、直疝、股疝等)、按疝内容物进入疝囊的状况分类(易复性疝、难复性疝等)以及特殊类型疝(如Richter疝、Littre疝等)。此外,还有多种分型系统,如Nyhus、Bendavid和DRG systems等。
四、病理生理学改变
疝内容物进入疝囊后,可能因疝环压迫导致嵌顿疝,进而引发肠梗阻、血液循环障碍等病理生理学变化。巨大阴囊疝可能导致腹壁功能不全,影响呼吸、循环系统及腹腔器官功能。
五、诊断与鉴别诊断
腹股沟疝的诊断主要依据病史、症状和体检,必要时可借助超声、MRI或CT等影像学检查。鉴别诊断需与其他腹股沟区包块或疼痛不适症状的疾病相区分。
六、治疗
腹股沟疝的主要治疗方法为手术,非手术方法无法治愈。治疗原则和手术指征包括:
成人腹股沟疝一经确诊,建议择期手术。
嵌顿性疝需急诊手术,复发疝可选择开放或腹腔镜手术。
青少年腹股沟疝推荐疝囊高位结扎术,必要时可使用材料修补。
手术禁忌证包括手术区域感染或全身急性感染期。手术注意事项包括处理引起腹内压增高的因素,以及对巨大阴囊疝患者进行多学科会诊评估。
七、修补材料
使用修补材料可减轻术后疼痛、缩短恢复时间和降低复发率。推荐使用不可吸收的网状惰性材料,且置入时需严格无菌操作。
八、手术方法
手术方法分为开放手术和腹腔镜手术两大类。开放手术包括张力缝合修补、无张力修补等;腹腔镜手术包括全腹膜外入路和经腹腔腹膜前修补术(TAPP)。机器人辅助手术疗效与腹腔镜手术相当。
九、围手术期处理
围手术期处理包括术前常规检查、抗菌药物使用、巨大阴囊疝的术前准备等。术后处理包括留置导尿、监测腹内压等。
十、术后并发症及其处理
术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包括血肿、血清肿、感染、慢性疼痛等。处理方法包括观察等待、穿刺抽吸、手术治疗、抗抑郁治疗等。
十一、宣教及随访
术前宣教包括手术信息、风险和并发症、术前准备等。术后随访计划包括术后1周和3个月至数年的随访,检查内容包括血常规、肝肾功能、腹部CT等。
总结
《腹股沟疝诊疗指南(2025版)》为临床医师提供了全面、规范的腹股沟疝诊疗指导,有助于提高诊疗水平,确保手术质量,减少术后并发症,促进患者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