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壁切口疝诊断和治疗指南(2025版)》,由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疝与腹壁外科学组和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疝和腹壁外科专家工作组共同制定,旨在更新和规范腹壁切口疝的诊断与治疗,提高临床诊治水平。
一、定义与分类
定义:腹壁切口疝(切口疝)是由于手术切口区域腹壁肌层及其附属结构未能完全愈合,在腹内压作用下形成的腹外疝。
分类:
按缺损大小:小切口疝(<4 cm)、中切口疝(4-8 cm)、大切口疝(>8 cm,<12 cm)、巨大切口疝(>12 cm 或疝囊容积与腹腔容积比≥20%)。
按缺损部位:前腹壁中央区域、前腹壁边缘区域、侧腹壁和背部。
按复发情况:初发切口疝和复发性切口疝。
复杂腹壁状态:包括全身因素(如BMI>27.5 kg/m²)、腹壁相关因素(如既往手术导致腹壁结构改变)、手术部位相关因素(如皮肤缺损、感染)和疝相关因素(如疝环>12 cm、复发次数>2次)。
二、病因与病理生理学
病因:
患者自身因素:高龄、肥胖、慢性疾病、长期使用类固醇激素等。
手术因素:术后切口并发症、早期切口未愈合时腹内压增高、关腹缝合不完善等。
病理生理学变化:
局部影响:疝环过小或空间有限可导致嵌顿,引起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全身影响:巨大切口疝伴腹壁功能不全(LOD)可影响呼吸、循环系统,导致排便和排尿困难,甚至影响脊柱和胸廓稳定性。
三、诊断
临床诊断:通过病史、症状和体检明确诊断。
影像学检查:推荐常规行CT检查,有助于精准显示切口疝的实际状态,计算疝囊容积比,评估腹壁疝的分型和术后腹腔间室综合征(ACS)风险。
四、治疗
治疗原则:
择期手术:推荐对有症状的患者尽早手术,无症状患者亦推荐择期手术。
急诊手术:对于嵌顿的患者,需急诊手术。
多学科诊疗(MDT):对巨大切口疝伴LOD的患者,推荐MDT讨论。
转诊处理:复杂腹壁状态的患者建议转诊至有经验的疝病中心。
非手术治疗:不宜手术的患者可采用腹带包扎。
手术风险评估:
全身状况评估:评估基础疾病、营养状态、腹腔内肿瘤情况等。
可控危险因素评估:BMI>27.5 kg/m²、糖尿病和吸烟是重要可控因素。
切口疝评估:评估缺损部位、大小和疝囊容积比。
手术时机:
初发切口疝:无感染的切口疝建议切口愈合后随访≥3个月;有感染史的切口疝建议延长观察期(>6个月)。
复发切口疝:再次手术与初次修补时间间隔建议≥12个月。
术前准备:
病史询问和体检:了解既往病史、药物应用史等。
术前处理:包括感染控制、戒烟、血糖控制、BMI控制等。
修补材料选择:
不可吸收材料:如聚丙烯、聚酯等。
可吸收材料:如聚羟基乙酸等。
复合材料:结合不可吸收和可吸收材料特性。
手术方法:
开放手术:多采用onlay或sublay方法,适用于巨大切口疝。
腹腔镜手术:适用于小、中切口疝,修补材料多采用IPOM或underlay方法。
机器人手术:与腹腔镜手术类似,但费用偏高。
复合手术:结合开放手术和腹腔镜技术,适用于粘连严重的患者。
手术并发症:
腹腔间室综合征(ACS):术后可能出现的严重并发症,需及时处理。
复杂腹壁状态:术后可能出现的感染、修补材料外露等问题。
切口疝复发:手术后切口疝部位再次凸起。
五、围手术期治疗
术前转化治疗:通过渐进式人工气腹和肉毒素注射技术,增加腹腔容量,降低手术风险。
术后处理:
巨大切口疝:术后监测气道压力和膀胱压力,预防ACS。
抗菌药物和抗凝药:根据经验和细菌学监测指标调整。
术后活动:鼓励患者早期下床活动,避免剧烈运动。
腹带:术后佩戴腹带3-6个月,减少手术部位张力。
饮食及体质量:高蛋白质饮食有助于术后恢复,肥胖患者需适当减重。
功能锻炼:术后接受腹壁康复锻炼计划,预防疝复发。
六、宣教及随访
术前宣教:向患者及家属详细介绍手术信息,减轻焦虑和恐惧。
术后随访计划:
术后1周:询问症状,检查伤口愈合情况。
术后3个月至数年:询问复发情况,完善腹部CT检查。
七、总结
本指南结合了最新的循证医学证据和临床实践,对腹壁切口疝的诊断、治疗和随访进行了全面更新,旨在为临床医师提供参考,提高腹壁切口疝的诊治水平,改善患者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