脓毒症性凝血病(Sepsis-Induced Coagulopathy, SIC)是一种由脓毒症引起的严重并发症,对患者的预后产生重大影响。为此,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血栓与止血危重病专业委员会和全军重症医学专业委员会共同编写了该共识,提供了详细的诊疗指南。以下是该共识的核心内容:
1. SIC的定义和重要性
脓毒症性凝血病是脓毒症引发的内皮损伤和凝血异常,严重影响脓毒症患者的生存率。在全球范围内,SIC的发生率较高,在中国的患者中甚至达到67.9%。
2. 发病机制
SIC的发病机制涉及从适度免疫血栓到过度血栓炎症的变化。机体的免疫反应初期会形成血栓,但过度形成则可能导致血栓炎症失调,进而引发严重后果。
3. 分型
SIC可分为两种表型:高凝血症,以血栓形成为主;低凝血症,则以出血倾向为主。这种分型有助于临床医生针对不同患者采取相应的治疗策略。
4. 实验室评估
推荐动态评估包括血浆和全血标本在内的凝血实验室指标,以全面了解患者的凝血状态。关键指标包括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D-二聚体。
5. 诊断
采用中国SIC评分系统和国际血栓与止血学协会(ISTH)DIC评分有助于早期识别和诊断SIC,从而及时进行治疗。
6. 治疗原则
SIC的治疗遵循“三抗一防”的原则,即抗凝、抗炎、抗感染和预防稀释性凝血病,以减少患者的死亡风险。
7. 抗感染治疗
有效的抗感染治疗是SIC治疗的基础,需及时全面筛查和控制感染源,并合理使用抗生素。
8. 抗炎治疗
抗炎治疗可以包括糖皮质激素、免疫球蛋白、维生素C、乌司他丁和血液净化等,旨在减轻脓毒症患者的炎症反应。
9. 抗凝治疗
抗凝治疗应在确认SIC诊断后尽早开始,选择抗凝药物时需考虑患者的出血风险,优先推荐使用肝素类药物。
10. 高出血风险患者的治疗
对于高出血风险或已发生出血的SIC患者,应进行目标导向的替代治疗,以防止病情进一步恶化。
11. 血浆置换
对于已发展为脓毒症性DIC的患者,血浆置换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案,能帮助恢复凝血功能。
12. 预防稀释性凝血病
在液体复苏过程中,必须加强液体管理,以避免由于过度输液引起的稀释性凝血病。
13. 展望
尽管该共识为SIC的诊疗提供了重要指导,但在免疫血栓和血栓炎症的认识上仍存在不足,且缺乏可靠的识别方法。未来的研究需进一步优化SIC的诊断和治疗标准。
结语
该共识强调了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脓毒症性凝血病的重要性,提供了详细的诊疗建议,旨在改善脓毒症患者的临床预后。
猜你喜欢
- 1周前盘状外侧半月板(DLM)中国专家共识2023:诊断、分型与关节镜治疗全攻略
- 1周前中国胃食管反流病多学科诊疗共识2022:免费下载+核心要点速览
- 2个月前《脓毒症相关炎症标志物急诊应用专家共识》2025
- 3个月前中国全凭静脉麻醉临床实践指南(2024版)
- 3个月前人工流产围手术期下生殖道感染筛查和诊治的中国专家共识(2022年版)
- 3个月前《备孕保健专家共识(2023)》
- 3个月前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与女性下生殖道感染联合检测专家共识
- 3个月前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持续正常的慢性乙型肝炎诊疗专家共识(2021)
- 3个月前骨代谢生化指标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23 修订版)
- 4个月前支气管哮喘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