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胃癌保功能手术外科专家共识(2025版)》由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胃肠外科学组等多个专业机构联合制定,旨在更新和规范胃癌保功能手术(Function-Preserving Gastrectomy, FPG)的临床应用,以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
一、背景知识
胃癌在中国恶性肿瘤中发病率和死亡率居高不下,传统手术虽提高生存率,但常伴随功能损伤和生活质量下降。
随着医学技术进步和对术后生活质量关注度提升,功能保留胃切除术(FPG)应运而生,其核心理念是在保证肿瘤根治性切除的基础上,尽可能保留胃功能。
二、功能保留胃切除术(FPG)的定义
FPG定义为在保证根治性切除的前提下,缩小手术范围,合理选择重建方式,尽可能保留胃的功能。
主要术式包括保留幽门的胃切除术(PPG)、节段胃切除术(SG)、胃局部切除(LG)、内镜下切除(ER)、近端胃切除(PG)和保留迷走神经的远端胃切除术。
三、缩小手术范围的胃保功能术式
(一)内镜下切除(ER)
适应证:无溃疡的分化型黏膜内癌;病灶≤3 cm、有溃疡的分化型黏膜内癌;病灶直径≤2 cm、无溃疡的未分化型黏膜内癌。
eCura分级:用于评估内镜切除的根治程度,分为A、B、C三个等级,C级进一步分为C-1和C-2。
推荐意见:ESD是≤3 cm的cT1aN0M0期胃癌的首选手术方式之一(专家赞同率100%)。
(二)胃局部切除(LG)
适用于无淋巴结转移的早期胃癌患者,通过腹腔镜和内镜联合进行胃壁全层的局部切除。
前哨淋巴结(SLN)示踪技术:常用染料包括亚甲蓝、纳米碳和吲哚菁绿等,放射性核素一般使用锝标记胶体。
推荐意见:对于超出ESD治疗适应证的早期胃癌,可以尝试LECS进行局部胃切除联合或不联合针对性的区域淋巴结清扫(专家赞同率97.22%)。
(三)节段胃切除(SG)
PPG手术:适用于术前评估为cT1N0期,肿瘤位于胃中段1/3,病灶下极距幽门>4 cm的早期胃癌患者。
技术要点:保留足够幽门袖长度(>3 cm),保留胃窦及幽门管部位血供及迷走神经肝支和幽门支。
推荐意见:对于肿瘤位于胃中段1/3、病灶下极距幽门>4 cm的早期胃癌患者,可推荐行PPG术(专家赞同率96.97%)。
四、近端胃切除(PG)
适应证:早期胃癌位于胃上1/3或食管胃结合部(AEG),肿瘤直径≤4 cm,未发现淋巴结转移。
术后重建方式:包括远端残胃与食管吻合、食管-管型胃吻合、双通道吻合(DTR)、间置空肠吻合等。
推荐意见:对于发生于胃上1/3的早期胃癌,在肿瘤R0切除前提下,可行PG(专家赞同率94.12%)。
五、保留迷走神经的远端胃切除
适用于早期远端胃癌患者,保留迷走神经前干的肝支及后干的腹腔支。
推荐意见:在远端胃癌根治术中应尽可能保护迷走神经,以降低胃瘫及胆道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改善生活质量(专家赞同率93.75%)。
六、功能评价
残胃功能评价:涉及生理通道功能、储存功能及初步消化-分泌功能,优先推荐胃镜检查,其次是水溶性造影检查。
功能相关性并发症评价:包括反流性食管炎、倾倒综合征、胃潴留、胆汁淤积等,需定期随访评估。
术后营养状况评价:推荐使用患者主观整体评估(PG-SGA)、营养不良全球领导层倡议(GLIM)及血生化指标动态变化评估。
术后生活质量评价:推荐使用EORTC QLQ-C30等量表进行生活质量评价。
七、前景及展望
随着免疫治疗、影像组学、淋巴结示踪技术、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FPG将成为胃癌外科的重要探索方向。
机器人手术平台的普及将有助于FPG更好地开展,推动胃癌保功能手术从创新走向规范。
多学科协作模式下的保功能手术将助力更多胃癌患者,实现其社会功能和价值。